Andrew Wardlaw
15 9月, 2025 | 7 分钟
数十年来,全球快消品牌一度可凭借 “声望效应” 立足。一个西方品牌标签便意味着向往、身份与成功,这一点在中国体现得尤为明显,中国长期被视作全球顶级品牌的 “终极展示场”。彼时,一段光鲜的品牌叙事、一位明星代言人,或是一段底蕴深厚的溯源故事,便足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与忠诚,甚至支撑起溢价空间。但那个时代已然落幕。
如今,中国消费者正引领一场全球范围内 “向产品力倾斜” 的变革。
麦肯锡最新调研显示,仅 23% 的中国消费者将品牌名称列为三大购买驱动因素之一,而 63% 的消费者会优先考量产品功能性。
显然,一个新的现实已然形成:产品力已超越品牌力。
这种转变并非小众消费者的怪癖,而是一场颠覆性的格局重塑。在中国分散且快节奏的数字生态中,抖音、小红书与直播电商主导着消费发现链路。消费者不再追捧精致的营销活动或抽象的品牌理念,他们渴求的是 “实证”。产品不仅要真正有效,更要用可评价、可演示、可传播的方式证明其有效性。
由此看来,“实证” 已成为新的竞争优势。
最引人注目的案例来自中国快消创新品牌,它们并非依托品牌神话,而是凭借能提供真实、可验证价值的产品构建起商业版图。
这些案例共同证明:如今的商业成功,并非源于用品牌故事为产品 “背书”,而是来自产品本身足够强大,强大到能 “创造故事”。
新一代中国经营者正用实践证明:如今的商业成功,并非源于用故事为品牌 “造势”,而是来自产品本身足够强大 —— 强大到能以实力 “立牌”。
这场 “产品为先” 的变革并非局限于美妆与饮品领域,而是已渗透至多个行业。
这些案例对快消行业极具启示意义:它们印证了在所有品类中,中国消费者都将产品力置于品牌叙事之上。既然华为能撼动苹果,比亚迪能超越西方汽车巨头,那么全球食品、饮品与美妆品牌更不应认为,仅凭品牌底蕴就能高枕无忧。
然而,许多西方快消巨头仍深陷 “品牌为先” 的固有思维难以自拔。高端护肤品牌依然过度依赖巴黎传承底蕴、华丽包装与明星代言人等元素。但在这个 “实证为先” 的时代,若缺乏可见的功效支撑,这些宣传噱头终究显得空洞无力。同样,在糖果、汽水等品类中,部分全球品牌正面临本土创新品牌的冲击 —— 后者能迅速推出更贴合本土文化的产品迭代,不断侵蚀其市场份额。
曾几何时,“品牌传承” 是跨国企业的核心优势,如今却沦为桎梏。正如上海汽车行业专家比尔・罗素所言:“传承会变成你的‘沉重包袱’,是你甩不掉的负担。” 对跨国企业而言,这份包袱正拖累其适应速度,而本土竞争对手却在加速狂奔。
中国市场正在发生的一切,理应给全球品牌敲响警钟。广告虽仍是有力的传播媒介,但已不再是驱动增长的核心动力。
对全球营销从业者而言,核心启示在于:若你的产品无法成为品牌最强有力的 “内容载体”,那么你的品牌便可能失去立足之地。
中国并非特例,而是全球消费转型的 “尖刀阵地”—— 在这场变革中,世界各地的消费者都愈发务实、以数字为先且追求实证,将产品置于品牌之上。对跨国企业而言,问题不在于这一模式是否会蔓延,而在于它们能否摒弃对品牌叙事的依赖,接纳一个核心现实:未来,产品即品牌。
想让品牌具备抵御未来风险的能力?探索 “实证优先” 策略如何助力品牌在新消费格局中实现增长。欢迎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