炒作致死:从Liquid Death看营销泡沫的破灭

Liquid Death 品牌曾以 “扼杀你的口渴”(Murder Your Thirst)活动面向英国市场推广,但因其销量表现不佳,创始人迈克・塞萨里奥的全球扩张蓝图遭遇挫折。目前,营销行业已针对这一市场表现展开复盘分析,Andrew Wardlaw 指出,有一系列因素都难辞其咎。

Author profile picture

Andrew Wardlaw, 首席创意官, MMR Research

10 2月, 2025 | 6 分钟

营销热度与现实的差距

“这一幕再次重演!”2024年7月,评论员Mark Ritson如此评价Liquid Death营销热度与实际销售额之间的巨大落差。Ritson或许以PRIME为鉴——后者曾是红极一时的社交媒体饮料品牌,却最终沦为廉价商品。尽管如此,Liquid Death仍被广泛誉为营销成功的典范,凭借其品牌价值成功打入年轻潮流圈层,成为突破性案例。然而,截至目前,这一成功尚未能有效推动其国际扩张的进程。

Liquid death

作为一家长期关注碎片化注意力经济风险的市场研究机构,MMR迈茂睿深知品牌在这一环境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。我们必须赞扬Liquid Death的品牌创始人Mike Cessario及其团队的突破性思维。品牌创意总监Andy Pearson在突破公众认知方面展现了无畏精神:“我们的竞争对手并非同类品牌,而是社交媒体信息流中的其他内容。这才是我们的竞争!” 这一策略甚至被一些更大规模的品牌效仿,以应对媒体碎片化的挑战。

Huxly Global 的Megan Bourner-Powell 表示:“品牌不应被短期挫折所动摇,而应坚持创新精神,打破传统层级束缚,为团队创造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,激发每个人的创意潜能。” 尽管这一观点颇具启发性,但不可忽视的事实是:若产品体验缺乏亮点,再卓越的营销策略与病毒式传播也将难以产生持久价值。

备受追捧的产品不应止步于 “契合概念”,而应在同一发展路径上,将每一次感官互动都加以强化和戏剧化呈现。

像Liquid Death这样的网红品牌,其核心问题在于过度抬高了消费者的期望,导致宣传与实际体验之间可能产生巨大落差。这对所有品牌商都是一个重要警示:被过度炒作的产品不应仅仅满足于“概念契合”,而应在每一个感官互动上都做到极致,与宣传声势相匹配。

客观而言,当核心产品仅仅是矿泉水时,满足甚至超越消费者期望已是一项艰巨任务。然而,Liquid Death进军冰茶领域的尝试,在液体体验方面同样未能达到预期。一位业内人士将其芒果冰茶(Mango Chainsaw)形容为“轻度调味的苏打水”,这与品牌宣传的承诺相去甚远。产品既缺乏风味上的“爆发点”,也没有香气上的“高峰”。

Liquid Death的失误在于,它认为大胆的品牌形象足以弥补平庸的产品体验,但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中,这显然不够。品牌不能仅靠表面的张扬吸引眼球,却忽视内在的平淡无奇,却期望在消费者的选择中占据一席之地。

关键启示:聚焦产品体验,打造超越预期的峰值时刻。在盲测中,你的产品应彻底颠覆品类常规。

品牌长青的核心:产品为王

在MMR迈茂睿,我们始终坚信,赢得市场的终极力量在于产品本身。Mark Ritson 近期对健力士(Guinness)品牌长盛不衰的深度剖析,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这一信念。事实上,健力士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需求增长!Ritson 指出,这一成功并非仅仅依赖于传奇的广告宣传,而是源于帝亚吉欧(Diageo)对全球范围内吉尼斯黑品质与服务一致性的 “极致专注”。Liquid Death 在大西洋彼岸的失利,是否会让更多品牌意识到“产品”才是营销的核心?

或许我有些守旧,但不得不说,循序渐进、注重策略的分销网络建设大有可为。

在探讨营销热度的同时,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值得深思:快速爆发式增长看似是品牌的理想路径,但实则暗藏风险。当下,潮流更迭的速度令人瞠目。Liquid Death创始人Durran Eden 在领英上指出:“通过抖音(TikTok)迅速走红的品牌,往往也会以同样快的速度被抛弃。” 这一观点直击要害。

过度炒作可能适得其反,因为现代消费者会将 “一夜爆红” 视为短暂的风潮,而非值得长期追随的品牌。或许这听起来有些传统,但我们认为,缓慢而战略性的市场拓展更具长远价值。以哈根达斯(Haagen-Dazs)和佩罗尼(Peroni)为例,后者通过高端餐饮渠道进入英国市场,在规模化之前,成功建立了品牌信誉与吸引力。

关键启示:切勿盲目追求快速扩张。爆红可能意味着迅速被遗忘。

基础洞察的缺陷?

Liquid Death 的创始人Mike Cessario 最初的洞察颇具吸引力:他发现孩子们和音乐人为了保持水分,同时展现“酷”形象,会将Monster Energy的罐子重新灌满自来水。基于这一观察,Liquid Death 诞生了——它将自己定位为一家 “恰好卖水的娱乐公司”,并通过环保理念(使用罐装而非塑料瓶)进一步强化了差异化优势。

然而,这一洞察在实际市场中却暴露出一些问题。Sketch Insight and Innovation 的Thomas Grimer 指出,大罐装水 “在日常使用中完全不实用”。在英国等地区,人们的饮水习惯与炎热气候地区不同,他们更倾向于使用可重复密封且便于携带的瓶子。这一看似微小的细节,可能是Liquid Death在货架上表现不佳的关键因素。我们建议品牌优先考虑采用可重复密封的罐装设计,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。

此外,价格也是一个重要问题。尽管孩子们可以免费将Monster 罐子灌满自来水,但Liquid Death 却以高价定位出售。虽然具有象征性品牌价值(aspirational badge-value)的品牌通常价格不菲,但为水支付溢价始终难以说服消费者,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。

关键启示:通过严谨的市场研究,持续审视洞察的可靠性。它们是否真的无懈可击?

下一步是什么?

Picture21

随着这一事件的发酵,领英上的讨论也迅速升温。一位关注者问我们: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,为什么Liquid Death 在美国仍然存活?

这是一个合理的问题。但根据我们从美国同事那里了解到的情况,该品牌在欧洲的困境可能预示着其在大西洋彼岸的未来挑战。Liquid Death经常出现在促销活动中(如上图所示的“买一送一”促销)。

当你的核心产品是水时,提供卓越的体验确实颇具挑战!然而,品牌的下一步行动,尤其是其在冰茶等其他领域的尝试,将对其长期生存至关重要。营销热度固然重要,但扎实的洞察、卓越的产品体验以及诸如可重复密封等简单的实用性需求,才是决定成功的关键。